口袋侦探第五关攻略:作家密室卡关?这篇手把手教你破解!
说真的,打到《口袋侦探》第五关,我心里咯噔一下。作家,密室,死亡……这组合光听着就头疼,感觉大脑皮层瞬间被锁定了好几层。之前几关虽然也有弯弯绕绕,但第五关这个阵仗,明显不是开玩笑的。一进去,那股子压抑劲儿就扑面而来,昏暗的书房,满地的稿纸,还有躺在那儿一动不动的受害者——那个大名鼎鼎的韩作家。啧,这游戏真会挑场景,每次都搞得跟电影似的,让你瞬间就入戏,然后把你卡得死去活来。
刚开始,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拿着放大镜在屋子里来回扫荡,生怕漏掉哪怕一粒灰尘。墙上的字画、书桌上的墨迹、地板上的痕迹……能点的我都点了,能看的我眼睛都快瞪出血丝了。韩太太哭得梨花带雨,编辑部老大一脸凝重,助理小姐姐看着倒挺冷静,但谁知道呢?这游戏里,看起来最无害的往往藏着最深的秘密。我把所有能问的人都问了个遍,他们的证词听起来都头头是道,又都模棱两可,真是烦人!
最要命的就是那个“密室”。门从里面反锁,窗户也关得严严实实,没有第二个出口,这人是怎么进去,杀了人又怎么出来的?传统推理小说里的戏码,搬到手机屏幕上,感觉更真实,也更无解。我那时候真是抓耳挠腮,把所有收集到的线索像碎片一样丢进脑子里,试图拼出个所以然,结果只会更乱。什么脚印?什么奇怪的味道?什么桌上摆放的位置?每个点都像个问号,晃得我眼晕。
尤其当你把所有表面能找到的证据都收集完,人物关系也梳理了一遍,进入“思考”环节,一堆思维气泡在屏幕上飘来飘去,看着就头大。哪个气泡跟哪个气泡能连起来?哪个是关键线索?那时候,我真想把手机丢一边,出去跑个三公里清醒一下。感觉自己就像个笨蛋侦探,面对一堆显而易见的线索,却看不透它们背后的玄机。
卡关卡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强迫自己放慢节奏,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特别是那个窗户。第一次看,它就是个普通的锁死的窗户。但再仔细看……不对劲。锁的位置、窗框上极轻微的划痕、还有窗台边那个看似随意摆放的雕塑头像。就是这个头像!它突兀地出现在那里,跟周围环境有点不协调。这时候,游戏里那个提示音或者主角脑子里的灵光一闪突然就来了(或者是我自己摸索了半天终于瞎猫碰上死耗子了,哈哈),让你意识到这个雕塑可能不仅仅是装饰。
关键就在于那个“锁”。一般的窗锁,从里面锁上后,外面是没办法打开的。但如果……如果有人在离开前,用某种方式让锁保持一个随时可以被拉动的状态,然后在外面轻轻一拉……再利用某个重物,比如那个雕塑头像,挂上一根线或者细绳,让它在窗户关闭的瞬间,利用重力带动窗锁的那个小机关,“咔哒”一声,锁上!
想明白这个,我后背都冒汗了。太他妈绝了!这种手法,既利用了物理原理,又需要对现场环境极为了解,还得有合适的道具——那根细绳、那个雕塑。这说明凶手对韩作家家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或者至少,对这个书房了如指掌。
接着,我就开始把这个“手法”和手里的人物信息、其他证据进行关联。谁有机会提前在这个书房里布置?谁知道那个雕塑的存在?谁又有杀害韩作家的动机?韩太太的哭泣看起来很真,但她的证词有漏洞吗?编辑部老大虽然是朋友,但有没有利益冲突?助理小姐姐总是低眉顺眼的,会不会是她隐藏了什么?
把“窗锁机关”这个核心线索,和那个雕塑头像、窗户上的痕迹,再联系到谁有这个机会和动机,整个案子的脉络才开始渐渐清晰起来。你会发现,某个人物在案发前后的行为特别可疑,或者他们说的某些话,在知道了窗锁的秘密后,就显得特别苍白或者充满了谎言。动机通常藏在他们的关系、财务状况或者韩作家最近的“作品”里——毕竟是个作家嘛,是不是他的下一本书会揭露什么?或者他最近的稿费、版权出了问题?
一步步地,将雕塑、绳子、窗户、时间线、人物的供词、他们之间的纠葛……所有这些看似独立的点,通过那个该死的窗锁机制串联起来,你会发现,凶手画像越来越清晰。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必须是那个既了解现场、又有充分理由让韩作家“消失”的人。
当你最终在思考界面把所有正确的证据和逻辑链条连接起来,指认出真凶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简直了!前面积压的所有郁闷、抓狂,在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瞬间消失。原来是这样!那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密室,竟然是用如此巧妙(或者说,如此狡猾)的方式制造出来的。
所以说,如果你卡在《口袋侦探》第五关,别灰心!关键真的不在于你漏了多少个点,而在于你有没有仔细、非常仔细地去观察那些“不对劲”的地方。比如那个雕塑,它在那里,好像在默默诉说着什么。再比如窗户,别只看它锁没锁,看看锁本身,看看窗框。有时候,答案就藏在这些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里。多点几次,多转动视角,多思考这个“不可能”是怎么变成“可能”的。把收集到的所有东西,包括人物证词,都带着“窗锁机关”这个视角重新审视一遍。谁最有能力、最有动机去制造这样一个假象?
《口袋侦探》这款游戏厉害就厉害在,它不只让你找东西,更让你思考手法、动机和逻辑。第五关的这个密室,就是对你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绝佳考验。别被表象骗了,别被人物的哭诉或者故作镇静迷惑。回到现场,找到那个最不起眼的、最关键的细节,然后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它的秘密。
最后通关的时候,长舒一口气。这个作家,死得真冤,也死得真“设计”——他的死,本身就像他写的一本最曲折的小说。而我们,就是那个必须读懂这本小说,找出作者(凶手)的侦探。第五关,难是真难,但破了以后,爽也是真爽。希望我的这些“血泪经验”,能帮你早点走出那个压抑的作家密室,迎接下一个更烧脑的挑战吧!祝你好运,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