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自我感动了!99%的人都搞错了的《传递游戏攻略》终极心法
说真的,每次看到有人把“倾囊相授”挂在嘴边,我就想笑。那画面,特像一个武林高手,摆出一副“我今天就要把百年功力传给你”的架势,然后对着一个刚学会扎马步的徒弟,一通猛灌。结果呢?徒弟经脉尽断,走火入魔。高手还一脸无辜:“我都教了啊,他怎么就学不会呢?”
这哪是传功,这分明是谋杀。
我们总以为,“传递”这事儿,就像从A盘复制文件到B盘,点一下,等进度条走完,齐活。可实际上,这根本就是个错到离谱的比喻。这更像一场游戏,一场极其考验身法、预判和同理心的双人,甚至多人游戏。而我们大多数人,连游戏规则都没摸清,就急着当那个“最佳传球手”。
所以,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了。今天,我就想掰扯掰扯这个“传递游戏”里,那些真正要命的门道。这算不上一份标准攻略,更像是我这个老玩家,在场上摔了无数次跤、传丢了无数个球之后,总结出来的几句牢骚,或者叫……心法。
第一条心法:别盯着球,盯着人。
你手里那点知识、那个技能、那套经验,就是那个“球”。很多人传球的时候,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个球,把它擦得锃亮,想找个最完美的弧线扔出去。
然后呢?“啪”,砸人脸上了。或者,扔得太高,人根本够不着。再或者,人家压根就没准备好接,你这球扔过去,人还下意识躲开了。
尴尬不?
我带过一个实习生,小伙子聪明,就是有点轴。我让他跟一个项目,把之前所有的文档都打包发给了他,还附赠了我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自认为够“倾囊”了吧?结果一个礼拜过去了,他做的东西一塌糊涂。我火了,把他叫过来一顿批。他低着头,憋了半天,说:“哥,那些文档里好多术语,我……我根本看不懂,又不敢问。”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把球砸人脸上的傻子。
我只想着我的“球”有多好,却没看他当时的姿势——他双手插兜,一脸茫然,根本就没准备接。真正的传递,你的目光得越过那个球,死死锁定在对面那个人的眼睛里、他的微表情上、他那欲言又止的嘴唇上。他准备好了吗?他需要的是一个高抛球还是地滚球?他现在是不是连手套都还没找到?
你看的不是他当下的位置,而是他下一步的跑位。这叫预判,也叫同理心。你传的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传出一个“你能接住”的信号。
第二条心法:让球变得“脏”一点。
什么意思?就是别给人家一个标准化的、冷冰冰的、完美无瑕的知识晶体。那玩意儿太滑,接不住。
我们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大多是这种晶体。干净、纯粹、普适,但也毫无生气。可真正让我们成长的,是那些带着个人印记、甚至有点“脏”的经验。
我刚入行的时候,我的老大教我怎么跟客户周旋。他没给我讲“沟通技巧十大法则”,他给我讲了他自己搞砸过的一个单子。讲他当时怎么被对方一个问题问得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回来后一个礼拜没睡好觉。他把那次失败的窘迫、懊恼、以及后来反思的每一个细节,都揉碎了,拌着他自己的情绪,一起扔给了我。
那个“球”,一点也不漂亮,甚至可以说有点“脏”,上面沾着他个人的失败和情绪。但就是这么个“脏球”,我接得稳稳的。因为我知道,这东西是活的,是有温度的,是用真金白银的教训换来的。
所以,别怕暴露你的伤疤。你传授一个技能的时候,顺便讲讲你在这个技能上犯过的最蠢的错误;你分享一个经验的时候,不妨说说你因为这个经验付出的代价。这些“杂质”,才是最好的粘合剂,能让那个“球”牢牢地粘在对方手上。
第三条心法:享受传丢的瞬间。
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至关重要。
传递游戏里,最精彩的时刻,往往不是那个完美的传接,而是——球掉了。
球掉了,空气突然安静。两个人面面相觑,有点尴尬,有点不知所措。
太好了!就是这个瞬间!
这个瞬间,意味着你们之间那个预设的“教”与“学”的权力结构,暂时崩塌了。你们不再是“传球手”和“接球手”,而是两个一起面对“失误”这个共同问题的平等个体。
这时候,你可以笑一笑,说:“你看,我说不明白”,或者问一句:“刚才哪儿把你绕进去了?”
这时候,对方才最有可能放下防备,说出心里话:“我觉得你刚才那个比喻……有点怪”,或者“我其实是在想另一个问题”。
你看,真正的沟通,从失误开始。失误创造了一个真空,一个可以进行真诚交流的场域。你丢了球,他没接住,你们俩一起弯腰去捡。在那个弯腰的动作里,你们的视线平齐了。
别怕搞砸。每一次“我没说明白”和“我没听懂”,都是一次重新校准的机会。一场从不失误的游戏,该有多无聊。
说到底,《传递游戏攻略》的核心,根本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一种姿态。
是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是承认自己的经验并非金科玉律,而只是一个沾着泥土、带着体温的参考。是拥抱传递过程中的一切不确定性、失误和尴尬,并从中找到乐趣。
这场游戏没有终点。你从别人手里接过球,再传给下一个人。球在传递中,不断被磨损、被重塑、被赋予新的故事。而你我,都只是这漫长链条中的一环而已。
现在,球在你手上了。
你,准备怎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