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赌,这篇《最囧游戏2攻略全部》能让你一边捶桌子一边笑出声!别说你没卡关!
我跟你讲,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我的手机就要以一个完美的抛物线,亲吻对面的墙壁了。
罪魁祸首?就是那个叫《最囧游戏2》的玩意儿。
对,就是它。那个图标看起来人畜无害,玩起来却能让你深刻怀疑自己是不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的游戏。你是不是也曾对着某个关卡,手指在屏幕上戳、划、点、按,用尽了毕生所学,结果那玩意儿就是纹丝不动,还用一种无声的嘲讽告诉你:少年,你还太嫩了。
别装了,我知道你肯定有过。所以,这篇东西,你必须得看。这不叫攻略,这叫“通关后幸存者”的血泪史,一份让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然后指着屏幕大骂“我靠,原来是这样!”的终极秘籍。
咱们先聊聊那些最经典的“坑”。
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关,是那个“叫醒赖床的小男孩”。屏幕上一个小屁孩睡得跟猪一样,旁边一个闹钟。正常人的思路是啥?点闹钟呗!于是你狂点,把闹钟点到火星撞地球它都不带响的。然后你开始摇晃手机,以为能把他震醒?没用。你甚至可能去调大手机音量,妄图用声音穿透次元壁……
朋友,醒醒!你看看那个窗户。对,就是那个背景板一样的窗户。你用手,像拉开你家窗帘一样,把它……划开。
阳光“唰”地一下照进来,小男孩,就这么醒了。
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是“我X,这脑洞可以啊!”,另一方面是“我真是个傻子!”。这游戏的核心玩法,根本就不是让你在它给定的道具里找答案,而是让你把整个手机屏幕,甚至手机本身,都当成一个巨大的、可以互动的谜题。
记住这个核心思想,我们继续往下走。
还有一关,“哪个杯子先装满水?”。一堆管子连着几个杯子,水龙头在最上面。这题是不是看着特眼熟?小学奥数题?物理连通器原理?你开始计算水流速度,观察管道分叉,分析每个杯子的容量和位置……
停!停下你那高速运转的大脑!
你仔细看看,就看看那个连接水龙头和下面所有杯子的总管道。看见那个小小的缺口了吗?对,它根本就是断开的!所以答案是:没有一个杯子能装满水。它就是在嘲笑我们这些思维固化、看到题目就想套公式的“聪明人”。
这就是《最囧游戏2》的第二个精髓:永远不要相信你的第一反应,尤其是当你的第一反应看起来无比正确的时候。
它就像个淘气的损友,总是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挖个坑,然后看你一本正经地往下跳。
我们再来盘点几个经典的“骚操作”关卡,这些关卡需要你彻底解放天性,把你的手机当成一个玩具。
- “帮我找到圆形”:画面里一堆乱七八糟的图形,就是没有一个完美的圆。你找啊找,眼睛都快瞎了。其实呢?答案就在题目里。那个句号“。”,它不就是个圆吗?用手指把它拖下来就行了。是的,题目本身也是道具!
- “让电梯升上去”:一个电梯,一个向上的箭头按钮。你按啊按,电梯就是个摆设。怎么办?别按了,用你的手指,把那个“电梯”模块,直接往上拖……对,就这么简单粗暴,物理外挂,最为致命。
- “输入密码”:一个输入框,下面一行字提示“输入密码”。你开始猜,123456?admin?还是出题者的生日?都不是。你就老老实实地在输入框里,打出“密码”这两个汉字。那一刻,你会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降维打击。
所以你看,玩这个游戏,你需要掌握几个基本原则:
- 万物皆可互动:题目、背景、边框,甚至是你的手机状态栏,都有可能是解谜的关键。不要只盯着屏幕中央那点东西。
- 打破常规思维:它让你点,你偏不点;它让你算,你别去算。反着来,往往有奇效。想一想,如果我是个三岁的孩子,我会怎么玩这个东西?
- 活用手机机能:摇一摇、晃一晃、倒一倒、调音量、调亮度……把你的手机当成一个体感游戏机,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有一关要把瓶子里的钥匙弄出来,你把手机倒过来不就行了?
当然,这游戏足足有60关,每一关的“囧”法都各有千秋。从点不着的蜡烛(你需要把“蜡烛”两个字移开,才能看到下面真正能点的蜡烛),到给电池充电(用两根手指同时按住电池正负极,模拟通路),再到把大象装进冰箱(把冰箱用两个手指拖拽放大,再把大象放进去)……
每一个关卡,都是对我们思维定式的一次无情嘲讽和挑战。
通关之后,你不会觉得自己变聪明了,反而会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神经病”逻辑的奇妙世界。你会开始怀疑,平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是也太一板一眼了?是不是也被太多看不见的“规则”给框住了?
所以,别再对着某一关抓耳挠腮了。拿着这份“幸存者指南”,去把那个折磨过你的关卡给攻破吧。当你通关的那一刻,你会发现,那种感觉,不是征服了游戏的快感,而更像是和那个躲在屏幕后面、脑回路清奇的出题者,相视一笑,然后一起骂了句“真够损的!”。
去吧,祝你……玩得愉快(并且尽量别摔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