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逼疯99%玩家的最囧游戏1攻略15关,答案竟然是动手机?我裂开了!
那会儿,智能手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屏幕也就那么一丁点大。我们窝在宿舍的床上,或者是在晚自习的课桌下,偷偷摸摸地玩着这些“益智”游戏。而《最囧游戏》,简直就是所有反常规脑洞的集大成者,它不是在考验你的智商,它是在公然嘲讽你的思维定势。
而今天,我想聊的,就是那个无数人的“意难平”——第15关。
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那个界面,简单到甚至有些简陋。左边一辆红色的小破车,右边一个画出来的停车位,中间隔着一条断掉的路。题目更是简单粗暴,六个大字:“把车开到路对面”。
就这?
我当时就笑了。这不有手就行?
然后,现实就狠狠地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点了,拖了,拽了,甚至把手机屏幕都快搓出火星子了。那辆破车,它就是不动。纹丝不动。仿佛被502胶水焊死在了屏幕左侧,还带着一丝嘲讽的微笑。
我不信邪。
我开始尝试各种匪夷所思的操作。是不是要按住某个特定的地方?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按钮?我把屏幕的每一个像素点都戳了一遍,没用。是不是要快速点击?我差点把手机点出火花带闪电,车子依旧岁月静好。
难道……和题目有关系?“把”“车”“开”“到”“路”“对”“面”……我把这几个字挨个点击,希望能触发什么彩蛋。结果,除了让我的手指更累之外,毫无进展。
那个下午,我就和这辆红色的小破车杠上了。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耳边只有自己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我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我智商有问题?还是这个游戏开发者打小就跟我有仇?我甚至去网上搜攻略,但那年头的攻略,哪有现在这么图文并茂、视频解说一条龙服务?翻来覆去就是几句谜语人一样的文字,看得我火气更大。
“跳出思维的框框。”
“你的世界不止屏幕那么大。”
“车,不一定只能在屏幕里开。”
什么玩意儿?!
就在我准备把手机狠狠砸向墙壁,彻底跟这个反人类的游戏告别的前一秒,一个魔幻的瞬间发生了。可能是因为太生气,我手一抖,手机在手里晃了一下。
等等。
我的视线,无意中,扫过了屏幕之外的世界。我的手。我的手机。
一个荒诞到离谱,却又在逻辑上完美自洽的念头,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我的天灵盖。
路,是断的。车,开不过去。
在游戏里,开不过去。
那……如果……“路”的定义,不仅仅是屏幕上画的那一截呢?
我的心跳开始加速。我试探性地,缓缓地,将我握着手机的整个手,从屏幕的左侧,平移到了右侧。
是的,你没看错。
我把我的手机,当成了那辆车。
当我的手机(也就是那辆车)的物理位置,越过了屏幕中断裂的鸿沟,到达了右边停车位的“上空”时,屏幕上响起了那声清脆的、阔别已久的、宛如天籁的“叮”!
通关了。
那一刻,我整个人都傻了。先是长达十秒的静默,大脑一片空白。紧接着,一股混杂着狂喜、荒谬、和对自己智商的极度鄙视的复杂情绪涌了上来。我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然后笑得像个三百斤的傻子。
我X,还能这样?!
我怎么这么傻!
这就是《最囧游戏1》第15关的真正攻略。它根本不是让你在屏幕里操作,它是让你把物理世界的动作代入到游戏逻辑中。它打破了第四面墙,让玩家意识到,你操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游戏里的元素,还包括你手中的设备本身。
回过头来看,这种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举。它利用了当时智能手机刚刚普及,人们还习惯于键鼠操作的思维惯性。我们下意识地认为,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完全隔离的。而《最囧游戏》则用最粗暴的方式告诉你:兄弟,醒醒,你手上拿的这个玩意儿,它有重力感应,有陀螺仪,它本身就是你最大的手柄和道具!
这一关,也为后面的许多关卡奠定了基调。比如你需要把手机倒过来才能倒出水瓶里的钥匙,你需要摇晃手机才能叫醒某个角色,你需要捂住听筒才能让屏幕变黑……所有这些,都是在不断地提醒你,别把思路框死在屏幕里。
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游戏画面越来越华丽,玩法越来越复杂,但很少再有游戏能给我带来当年通关《最囧游戏》第15关时那种醍醐灌顶的震撼了。那不仅仅是一次游戏通关,更像是一次思维的越狱。它告诉你,有时候解决不了问题,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因为你给自己画的框太小。
所以,如果你现在重新打开这个老游戏,卡在了这一关,别再跟那辆小破车较劲了。拿起你的手机,大胆地,像个真正的老司机一样,把它“开”到终点吧。相信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绝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