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治愈《拆快递游戏攻略》:别傻了,这游戏教的不是收纳,是人生!
一个叫《Unpacking》(官方译名《拆箱》,但我还是喜欢叫它《拆快递》)的游戏,听起来能有多好玩?不就是把一堆像素方块从一个箱子里拖到另一个地方吗?听着就像是我妈会逼我在现实生活中做,结果现在还要花钱在电脑里再干一遍的活儿。
但是,朋友,我错了。错得离谱。
这根本不是一个“收纳模拟器”,这他妈的是一个“人生回溯机”,是一部你亲手布置的、沉默的、却又震耳欲聋的默片。所以,这份所谓的《拆快递游戏攻略》,它不教你怎么把所有东西塞进柜子,它教你怎么“看懂”这个游戏,以及,看懂你自己。
坐稳了,我们开始。
第一关:别当收纳大师,请当一个“差不多”小姐/先生
刚上手,你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我要把所有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书要按颜色排,锅要按大小叠,内裤要卷成豆腐块塞进抽屉。强迫症的DNA动了,对吧?
打住!
这游戏的第一个精髓,就在于它的“不完美”。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它就是没地方放。那个丑得要死的纪念品,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上的瑜伽垫,它们会卡在那里,让你抓狂。游戏会用一个红色的轮廓告诉你:“嘿,这儿不对。”
但现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哪有那么多完美的收纳方案。总有些东西,带着回忆,带着尴尬,就那么“凑合”地呆在某个角落。所以,我的第一个攻略就是:放弃对“完美之家”的执念。 接受那个被你塞在床底的吉他,接受那个只能立在墙角的画板。它们的存在,乱糟糟的,但那才是一个家,一个活生生的人住的地方,不是样板间。
第二关:你不是玩家,你是福尔摩斯
这游戏牛逼就牛逼在,它一个字都没有。没有旁白,没有对话,没有剧情介绍。
那故事在哪?
在东西里。
你拆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线索。从1997年那间小小的儿童房开始,你拆出了一个有点旧的毛绒猪,一台笨重的台式电脑。你把它们摆好。时间快进到2004年,你搬进了大学宿舍,箱子里除了那只猪,还多了一副画架,几本专业书。你下意识地把猪摆在床头,那是安全感。
然后,高能来了。
有一关,你搬进了一个明显是别人的公寓。空间大了,东西也多了。你从自己的箱子里拆出熟悉的物品,也从“他”的箱子里拆出陌生的剃须刀和游戏手柄。你开始思考,要把你的牙刷,放进他那个只有一个牙刷位的杯子里吗?要把你的睡衣,挂在他全是男士衬衫的衣柜里吗?
每一次摆放,都是一次试探,一次妥协,一次融合。
你开始像个侦探,从一堆像素化的杂物里,拼凑出一个陌生人的人生轨迹——她的爱好从画笔变成了数位板,她的伴侣从无到有,再到……嗯,你懂的。有一关,你搬回了自己童年的家,箱子很少,情绪很满。你拆出了那张曾经挂在情侣公寓墙上的合照,但这一次,你找遍了整个房间,都没有一个能挂它的地方。系统会一直提示你“摆放错误”。
最后,你只能把它,塞进床底的深处。
那一刻,我敢打赌,你的心绝对会“咯噔”一下。这,就是《Unpacking》的叙事魔法。所以,我的第二个攻略:别只用眼睛玩,要用脑子和心去玩。 问问自己,这件东西为什么会在这里?它和上次出现时,有什么不一样?
终极攻略:找到那件贯穿始终的“它”
玩到最后,你会发现,有些东西,从第一个箱子开始,就一直陪着你。
可能是那只旧旧的毛绒猪,可能是那一套你始终舍不得扔的画笔,也可能是那一小盆永远不会死的像素仙人掌。它们跟着你,从儿童房到大学宿舍,从第一次同居的公寓到分手后暂住的朋友家,再到最后,那个属于你自己的、宽敞明亮的家。
当你通关,看着最后那个房间里,那些熟悉的老物件和崭新的家具和谐共处时,你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像看完了一个人的一生。
而那个始终陪着你的物件,就是这个“你”的精神内核。是她的热爱,是她的慰藉,是她无论在人生哪个阶段都未曾丢弃的自我。
所以,最终极的攻略是:在游戏里,找到那个属于主角的“灵魂物件”;在生活里,也问问自己,什么东西是你搬再多次家,也绝对不会断舍离的?
那玩意儿,可能不值钱,可能不好看,但它定义了你。
《拆快递》这游戏,拆的根本不是快递,是回忆,是时间,是一段段被打包封存的人生。它用一种最温柔、最安静的方式告诉你,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我们拥有过的物品、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所共同塑造的。
所以,别再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休闲游戏了。泡杯茶,戴上耳机,调大音量去听那些极度舒适的拆箱声和物品放下的声音,然后,慢慢地,拆开你自己的人生。
信我,这比任何通关秘籍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