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娃恨上语文!这份亲子成语游戏攻略,笑到捶地也能学到东西
我,一个自诩有点文化追求的老母亲,打印了一沓又一沓的成语卡片,图文并茂,解释详尽。结果呢?娃的眼神,从最初的一丝好奇,迅速滑向呆滞,最后演变成一种“妈妈你饶了我吧”的生无可恋。我声情并茂地讲“刻舟求剑”多愚蠢,他关心的是那把剑掉水里会不会生锈;我苦口婆心解释“亡羊补牢”的道理,他琢磨的是羊圈到底要用什么材料才结实。
这哪是学成语啊,这简直就是上刑!娃一脸痛苦,我一肚子火气。那种亲子关系在知识面前摇摇欲坠的感觉,相信不少爹妈都懂。
直到有一天,晚饭后我们瞎闹,我学着大猩猩捶胸,随口来了句“你看我像不像‘捶胸顿足’?”娃愣了一下,然后笑得前仰后合,一边笑一边学我,嘴里还念叨着“捶胸顿足!捶胸顿足!”
嘿,那一刻,我脑子里仿佛有道闪电劈过。
是我错了。错得离谱。
成语,这玩意儿,它压根就不是用来“背”的。它是我们老祖宗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人生智慧,硬生生给压缩成的“四字小电影”,是语言里的“智慧压缩饼干”。你非要把饼干磨成粉,再兑上白开水,逼着孩子一口口往下灌,那能好喝吗?当然是直接掰开吃,嘎嘣脆,才香啊!
想通了这一点,我家的“亲子成语学习”画风突变。什么卡片、什么App,统统靠边站。我们家的客厅、车里、甚至饭桌上,都成了游戏场。下面,就是我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几招独门秘籍,这份《亲子成语游戏攻略》,不求速成,但求让娃在笑声中,爱上这四个字的奇妙。
第一招:入门级玩法——“你看我演,我猜你猜”
这招简直是经典永流传,百试不爽。别害羞,放下成年人的架子,拿出你奥斯卡级别的演技(哪怕是浮夸的、搞笑的)。
比如“对牛弹琴”,你完全可以抱着一个抱枕假装是琴,对着家里的猫或者狗(或者干脆让你家队友扮演牛)一通乱弹,还得配上“你们怎么不懂我的音乐”的悲愤表情。孩子瞬间就能get到那个荒诞又好笑的劲儿。
再比如“画蛇添足”,画个歪歪扭扭的蛇,然后非要给它加上四条小短腿,问他:“宝宝你看,这条蛇是不是跑得更快了?”他保证会一边笑你傻,一边牢牢记住这个成语。
这个游戏的精髓在于:动起来!让身体参与进来,记忆才会更深刻。而且,看着自家爹妈为了表演一个成语而“不择手段”,形象尽失,那份快乐,千金不换。
第二招:进阶版挑战——“成语故事会,结局由你定”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但咱们讲故事,能不能不那么“伟光正”?
讲“守株待兔”,讲完那个倒霉的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之后,别急着总结“不要幻想不劳而获”的大道理。你可以坏笑着问他:“哎,你觉得这个农夫后来怎么样了?他会不会在树桩旁边挖个坑,再放点胡萝卜,等着下一只笨兔子?”
或者讲“狐假虎威”,问他:“那只狐狸后来会不会被别的老虎识破,然后被一口吃掉?”
把故事的结局开放出来,让孩子去续写,去想象。这么一来,他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听众,而是一个参与者、创造者。他的大脑会疯狂运转,在这个过程中,成语的内核,早就不知不觉地刻进去了。这比你干巴巴地讲一百遍道理都管用。
第三招:高手过招——“生活处处是成语”
这是最高境界,也是最有趣的一环。把成语彻底融入生活,让它成为你们亲子之间的“黑话”和默契。
比如,孩子磨磨蹭蹭不肯出门,你就可以叹口气说:“哎呀,妈妈等你等得都‘望穿秋水’了。”他搭乐高搭了半天,最后塌了,你可以过去拍拍他肩膀:“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咱们‘卷土重来’!”
吃饭的时候,看到他狼吞虎咽,可以笑着说:“慢点吃,别‘囫囵吞枣’。”出门看到堵车,长长的车队,来一句:“哇,这真是‘车水马龙’啊!”
一开始,你可以刻意地多用,多解释。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会冷不丁地给你冒出来一个成语,而且用得恰到好处,那种惊喜,简直比他考一百分还让人开心。因为你知道,这些词语,已经不再是躺在书本里的铅字,而是活了过来,成了他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说到底,所谓的亲子成语游戏攻略,攻略的不是成语,而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那份连接。知识的学习,真的不该是以牺牲快乐和亲密为代价的。当我们把成语变成一场场游戏,一次次冒险,一回回捧腹大笑的表演,学习就成了副产品,而那些快乐的记忆,才是真正能滋养孩子一生的宝藏。
所以,扔掉那些无聊的卡片吧。今晚就试试,和你家娃演一出“鸡飞狗跳”或者“盲人摸象”,我保证,你们家的笑声,会比任何早教班的背景音乐都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