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侏罗纪公园?嘿,别光听那些广告词忽悠,真不是你想象中那种拎包入住、悠哉游哉看动物的乐园。那地方,孤悬海外,叫努布拉岛。光是抵达,就够你折腾的。私人飞机?直升机?还是那艘老旧的补给船?每一种方式,都带着一股子,怎么说呢,不详的预感。仿佛踏上甲板或钻进机舱那一刻,你就已经跟日常世界说了拜拜,一脚跨进了未知。
到了岛上,游客中心映入眼帘。刚开始,你会被那股子现代科技堆砌出来的“奇迹感”震住。高挑的大厅,闪烁的屏幕,各种讲解,各种模型,把复活恐龙这事儿包装得无比高大上,仿佛人类真就驯服了时间和自然。创始人哈蒙德那老头儿,说得天花乱坠,什么“不惜一切代价”,什么“前所未有的体验”。确实是前所未有,刺激得你想哭。
公园规划得…理论上挺好。有规定的参观路线,有电瓶车拉着你走,说是安全。刚开始看腕龙,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看见一座能活动的、活生生的山!它们脖子伸得老高,优雅地啃着树叶,体型庞大得让你瞬间觉得自己渺小得像颗尘埃。阳光透过巨大的叶片洒在它们身上,真有种回到远古洪荒的错觉。那一刻,你可能真的相信了哈蒙德的“奇迹”论。还有三角龙,一群群的,安安静静的,虽然看着憨厚,但你瞧瞧那犄角,那身板,真要是发飙起来…嗯,还好,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很平静,除了…你懂的,生病的时候。
但别被表象迷惑。这公园的骨子里,透着一股子不安。那些电气围栏,看着是挺高挺结实,电火花滋啦滋啦地冒,心理上给你点安慰。可你仔细想想,关的是什么?是恐龙啊!是经过几千万年、上亿年进化出来的、纯粹的掠食者,是生物链顶端的怪物(有些是)。你能真指望几根铁丝网,几道电流,就彻底锁住它们骨子里的野性?
而且,别忘了这里的“明星”们。霸王龙!光是提到这名字,我脊梁骨都发凉。它的展区,设计得像个固若金汤的堡垒。但你知道的,越是号称牢不可破的东西,越容易出岔子。你坐在参观车里,慢慢靠近霸王龙围栏,空气里都凝固着紧张。也许一开始它没出现,只有死一般的寂静。但那寂静,比任何吼声都更让人心慌。你知道它就在里面,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用它那双巨大的眼睛盯着你,评估你,像打量一块等待切割的肉。
然后,往往就是“然后”出了问题。一场雨?一个技术员的失误?一次系统故障?导火索可能是任何小事。砰!灯灭了,电停了,电气围栏不再吱吱响。世界瞬间从高清彩电变成了无声的默片,只剩下雨声滴答,或者,更糟的,是某种沉重的脚步声。
霸王龙可不懂什么叫“请勿越过黄线”。围栏没了电,对它来说就是一道开着的门。想象一下,漆黑的雨夜,车厢里只有你和几个同样吓傻的倒霉蛋,然后,眼前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那个庞大的、肌肉虬结的身影。不是模型,不是电影,就是它,活生生的,喘着粗气,带着一股子史前生物特有的腥味,晃晃悠悠地、带着一种狩猎者特有的从容和好奇,靠近了。那低沉的咆哮,不是吼叫,更像是一种来自地狱的低语,直接钻进你骨髓里。生存?那一刻,你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或者唯一的念头就是——跑!往哪跑?!
别以为躲进游客中心就安全了。如果霸王龙是力量的象征,那迅猛龙就是智力和速度的噩梦。我跟你说,这些小家伙,眼睛里闪着狡黠的光。它们不是笨蛋,它们是猎手,是团队。它们会思考,会合作,会开门!对,开门!它们的速度快得惊人,能在狭窄的空间里穿梭,发出那种让人头皮发麻的尖叫。你以为躲在厨房的柜子里就没事?它们会一点点地搜,会用爪子敲击,试探,直到把你逼出来。那种被高智商掠食者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感觉,比被直接咬死更让人绝望。
所以,所谓的侏罗纪公园图文攻略…如果真要写,第一条就是:打消这个念头! 如果非去不可,那第二条:永远保持警惕!那些漂亮的宣传画册?烧了它!那些所谓的“安全须知”?听听就行,别全信!你踏上的不是主题乐园,而是一个失控的生态系统,一个由傲慢和金钱催生出来的怪物窝。
你要学会听。听雨声里是不是夹杂着沉重的脚步。听风声里是不是带着奇怪的嘶吼或低语。听灌木丛里是不是有悉悉索索的动静,是不是太近了?你得学会看。看地上的脚印。看树枝折断的高度。看远处的阴影是不是动了。
这不是迪士尼,没有扮演恐龙的工作人员跟你合影。这里的恐龙,是奔着吃掉你来的。生存,是这里唯一的主题,而且还是个难度系数拉满的隐藏主题。
也许你能看到壮观的腕龙群落,也许能远远瞧见三角龙打盹,也许运气好能从霸王龙眼皮子底下溜走。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你会和迅猛龙在逼仄的走廊里打个照面,或者在野外遭遇一头被电气围栏困扰得脾气暴躁的大家伙。
这地方,充满了令人敬畏的生命力,以及同样令人胆寒的死亡气息。它美得令人窒息,也危险得令人绝望。所谓的“图文攻略”,最实用的那部分,大概不是哪里有景点,而是哪里能藏身,哪里可能有通讯信号,以及,最关键的,如何才能活着离开。别指望有什么导游会告诉你这些,他们自己都自身难保。
去侏罗纪公园?再想想吧。那里留下的,除了震撼到极致的画面,还有挥之不去的恐惧,以及对人类自大永无止境的嘲讽。真的想去?那祝你好运。活着回来,再跟我聊聊你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