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最囧游戏33关攻略逼疯?别再找不同了,答案根本不在图里!
我敢打赌,你现在肯定是挠着头,眼睛都快贴到手机屏幕上了吧?就差拿个放大镜了,对不对?《最囧游戏》第33关,那个经典的“找不同”,两张几乎一模一样的图,上面飘着几个大字:“请找出下图的8处不同”。
哈哈,我跟你讲,我当初卡在这儿的时候,状态比你还狼狈。
那两张图,一张小男孩吹泡泡,另一张也是。我把手机亮度调到最亮,每一个像素点都恨不得给它揪出来对比。泡泡的大小?不对,一模一样。小男孩衣服上的褶皱?不对,纹理都分毫不差。远处的云?天上的鸟?地上的草?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出了什么毛病,或者是手机屏幕有坏点,恰好就坏在了那个“不同”的地方。
我点了。没用。
我划了。没用。
我把手机倒过来,使劲晃!除了把早饭晃出来,啥用没有。
一个小时,整整一个小时,我就跟那两张图杠上了。我的心态经历了从“我一定能找到”的自信满满,到“这游戏是不是有bug”的自我怀疑,再到“这设计师简直就是个魔鬼吧?”的抓狂暴怒。我甚至把截图发到群里,让十几个兄弟一起帮我找,结果呢?群里一片哀嚎,纷纷表示要跟我一起给这游戏打一星差评。
就在我准备卸载游戏,给它打个一星差评,顺便问候一下设计师全家的时候……我看到了光。
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武侠小说里主角被困在山洞里,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无意中摸到了一块松动的石壁,然后“轰隆”一声,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兄弟,别看图了。
你看看图上面的那行字。
对,就是那句提示:“请找出下图的8处不同”。
你再仔细看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发现了吗?
“找”!那个“找”字!
左边图上的“找”字,是规规矩矩的提手旁。而右边图上的那个“找”字,那一“提”变成了一“点”!
我X!
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智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但又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哪里是找不同?这简直是在玩脑筋急转弯,是在玩文字游戏,是在考验我们的思维定式!
我们所有人都被“找出下图的不同”这句话给框住了,我们下意识地认为,答案一定在“下图”里。我们疯狂地在图像信息里钻牛角尖,却忽略了题目本身,这个最大的信息来源。
这就是《最囧游戏》这类游戏的精髓所在。它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它挑战的不是你的眼力,不是你的逻辑,而是你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它就像一个调皮的朋友,在你一本正经地解决问题时,从背后拍你一下,告诉你:“嘿,哥们儿,路走窄了。”
这第33关,简直是这类游戏设计哲学的完美体现。它利用了我们对“找不同”游戏最基本的认知——在图片里找差异。然后,它把唯一的线索,那个最关键的“不同”,藏在了我们最不可能去怀疑的地方——题干里。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你丢了钥匙,把整个屋子翻了个底朝天,抽屉、沙发缝、床底下全找遍了,最后,在你绝望地瘫倒在沙发上时,一摸口袋,钥匙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那种哭笑不得、恍然大悟又有点想骂街的感觉,就是通关这一刻的全部体验。
所以,这篇攻略的核心其实就一句话:别相信你的眼睛,更要怀疑你的大脑。当你在一个地方反复碰壁时,大概率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努力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跳出来,从一个更高的维度,一个你从未想过的角度去审视整个问题,包括问题本身。
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攻略,我甚至觉得,这TM简直是个人生哲理。有多少时候,我们埋头苦干,却忘了抬头看路?我们纠结于执行的细节,却忘了审视目标本身是否正确?
好了,不扯远了。
总之,《最囧游戏》第33关的攻略就是:点击题目中那个笔画错误的“找”字。就这么简单,简单到让人发指。
现在,你可以去通关了。去感受那份醍醐灌顶般的快感,和对自己智商的深深……同情。别谢我,请叫我雷锋。如果你又卡在下一关,别急着摔手机,先想想,设计师是不是又在哪个犄角旮旯里给你挖了个坑呢?祝你好运,继续享受这场痛并快乐的“受虐”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