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新版爸爸派游戏攻略:别只陪玩,要当神级队友,否则就是猪队友!
从马里奥赛车到我的世界,从胡闹厨房手忙脚乱地切菜,到塞尔达传说里跟着他满世界找呀哈哈。我们这代人,自己就是玩着红白机、混着街机厅长大的,对游戏这玩意儿,门儿清。所以当孩子举着Switch跑过来说“爸爸,一起玩”的时候,我们心里那叫一个窃喜。
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打游戏了!
但,打住。
你以为你是在尽一个“开明”老爸的责任,陪他驰骋在海拉鲁大陆,或者在糖豆人里上蹿下跳,实际上,如果你没搞懂里面的门道,你可能正在亲手把他推向一个更孤立的深渊——这话说得有点重,但你细品。
市面上那些所谓的“育儿专家”写的游戏指南,要么是陈词滥调,要么就是根本没摸过手柄的“云玩家”写的。他们不懂,完全不懂!游戏对于孩子,尤其对于男孩来说,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玩具”。那是他的世界,他的语言,他的社交货币。
你如果只是个旁观者,一个笨手笨脚、只会说“别玩了,伤眼睛”的“猪队友”,那你和他之间,就隔了一整个次元壁。所以,这份《爸爸派游戏攻略》,不是教你怎么通关,是教你怎么借着游戏,真正走进他的世界,成为他并肩作战的“神级队友”。
第一心法:选游戏,不是选妃,眼光要毒辣
别让孩子自己去应用商店里瞎摸。那地方,龙潭虎穴。各种换皮手游、氪金陷阱,跟牛皮癣广告似的,专治自制力不强的娃。
我们的原则是什么?
是“创造”大于“消费”。
扔掉那些无脑点点点的游戏!首选必须是《我的世界》(Minecraft)或者《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这种。为什么?因为它给的不是一个固定的剧本,而是一个可以无限搭建、探索、犯错、修正的沙盒世界。你今天可以和他盖个火柴盒,明天就能试着去复刻你们家的房子。这个过程,是想象力的狂飙,是逻辑思维的演练。他会问你:“爸爸,这个红石电路怎么连才能让门自动开?”你看,问题来了,学习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其次,是“合作”大于“对抗”。
我强烈推荐所有父子都去玩一遍《双人成行》(It Takes Two)。这游戏,简直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你们必须互相配合,一个放钉子一个荡锤子,才能过关。那种通力合作之后击掌相庆的爽快感,比你在王者荣耀里拿个五杀可珍贵多了。它能让孩子最直观地理解,什么是团队,什么是“1+1>2”。
记住,选游戏,就是为你们的亲子互动定下一个基调。你是想让他沉浸在无尽的刺激和攀比里,还是想和他一起创造点什么、解决点什么?想清楚。
第二心法:你不是“陪玩”,你是带剧情的NPC
大部分爸爸的“陪玩”,状态是这样的:人坐在沙发上,手柄拿着,眼睛看着屏幕,脑子不知道飞哪儿去了。孩子在那边兴奋地大喊:“爸爸快看我这个新皮肤!”你“嗯嗯啊啊”地敷衍两句。
这是陪玩吗?这是“陪尸”。毫无意义,甚至起反作用。
你要转变角色。你不是玩家,或者说,不只是玩家。在游戏世界里,你要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带剧情的NPC(非玩家角色),甚至是半个GM(游戏管理员)。
什么意思?
比如玩《塞尔达》,他卡关了,找不到某个神庙。你别直接上手帮他打了,也别直接告诉他答案。你可以学着游戏里的老头子,故作神秘地说:“我听说,在那个最高的山顶上,日落的时候,影子的方向会指向宝藏哦……”你这是在干嘛?你在引导他观察、思考,你在给他植入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探索。
再比如,你们约定好玩半小时。时间快到了,别生硬地喊停:“时间到了!关机!”这最容易引发战争。你应该提前五分钟,用GM的口吻说:“勇者,我们的能量即将耗尽,必须在五分钟内找到一个安全的地点建立营地(存档),否则怪物就要来啦!”
你看,你把他从游戏里拉出来的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场游戏。这叫“软着陆”。你既是他的战友,又是这个虚拟世界的规则化身。
第三心法:允许失败,甚至“设计”失败
孩子玩游戏输了,发脾气,摔手柄。是不是很熟悉?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就是个游戏嘛,至于吗?”“输了就输了,下次再来。”
大错特错。
那一刻,在他的世界里,天塌了。你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是对他情绪的彻底否定。
神级队友会怎么做?
首先,共情。“哎呀,这关确实太难了!我刚刚也被那个大BOSS一下就秒了,气死我了!”先跟他站在一边,承认他的挫败感。
然后,是复盘。这词儿,玩游戏的都懂。你们一起像两个战术分析师一样,看看刚刚到底是怎么死的。“你看,我们刚才是不是应该先清小怪,而不是直接去打BOSS?”“那个地方,你用盾反是不是比直接砍更好?”
把失败,从一个情绪问题,变成一个技术问题。
有时候,你甚至要“设计”失败。在他顺风顺水、有点飘的时候,你可以故意操作失误一下,或者引导他去挑战一个明显打不过的怪,让他碰壁。然后,再用上面的方法去复盘。
你要让他明白,输,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游戏最好玩的一部分。它意味着有挑战,有进步的空间。这种心态,你带到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试试?效果拔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把游戏里的“梗”,带回现实
游戏时间结束,手柄放下,一切就结束了吗?
不。真正的攻略,刚刚开始。
你们一起在《动物森友会》里钓到了一条稀有的鱼,晚饭吃鱼的时候,你就可以跟他挤眉弄眼:“儿子,快尝尝,这可是我们今天下午费了好大劲才钓上来的‘皇带鱼’!”
他画了一幅画,你可以说:“哇,你这创造力,跟在《我的世界》里盖房子一样厉害啊!”
你们要把游戏里的成就感、术语、角色、故事,变成你们父子之间的“黑话”和“接头暗号”。当他说“我今天考试考砸了,感觉像被盖侬(塞尔达最终BOSS)虐了一样”,你就能立刻get到他的心情,然后回答:“没事儿,咱们回家研究一下‘攻略’,下次再战!”
到那个时候,游戏,就不再是那个让你和他产生隔阂的电子怪物。
它是一座桥。
一座通向他内心世界的,最酷、最直接的桥。
拿起手柄吧,老伙计。这场名为“陪伴”的游戏,最终的BOSS,其实是你自己。而你的孩子,是那个在你通关后,会给你最棒奖励的,独一无二的“神级队友”。